网上有关“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定远和镇远是进口普鲁士的,不是自产 。
清末确实自造过军舰,但都很弱小:
1、万年青号
福州船政局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号舰 ,1868年1月18日安放龙骨,耗时一年六个月的工时於1869年6月10日完工,造价16万3千两。本舰木质船身无装甲 ,长72.5米,宽8.5米,吃水4.3米;排水量1370吨。两座燃煤锅炉 ,配置由法国进口的往复式蒸汽主机,有580匹马力;风帆总面积804平方米,顺风航速约15节;乘员100人 ,装有六门5.5英寸火炮。1887.1.20本舰在上海吴淞口外之东沙洋面遭英国京申公司商轮碰撞沉没 。
2 、湄云号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二号舰,1869年12月6日完工,造价16万3千两。木质船身,长53.3米,宽7.1米,舱深4.4米,吃水3.2米;排水量578吨,由法国进口的320匹马力主机航速约9节.
原装备1门6.3英寸火炮,2门4.7英寸火炮;1891年再加装1门64磅炮,4门20磅炮. 乘员70人。
3、福星号巡洋舰
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三号舰,1870年5月30日完工,造价10万6千两 。
木质船身无装甲 ,长50米,宽7.1米,舱深4.4米,吃水3.3米;排水量515吨 ,由法国进口的主机有320 匹马力。
航速9节。装备一门6.3英寸,两门4.7英寸炮,乘员88人 。
4、伏波号巡洋舰
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四号舰 ,1870年12月22日完工,造价16万1千两。木质船身无装甲,长66米 ,宽10.7米,舱深5米,吃水4米;排水量1258吨 ,载货量560吨;由法国进口的主机拥有580匹马力,航速10节。装备一门160毫米,一门9吨炮 ,四门40磅炮,六门46磅炮 。乘员130人。
5、镇海号 、振威号运输船
福州船政局建造,"镇海"舰於1871年11月28日完工,为福厂之第六号舰;同型姐妹舰"振威"则在1872年12月11日完工 ,为福厂之第十号舰;每艘造价10万9千两银。木质船身无装甲,长50.5米,宽8米 ,舱深4.3米,吃水3.6米;排水量572.5吨,装货量400吨 。350匹马力 ,速率9节。装备两门160毫米火炮,四门120毫米火炮,乘员88人。
6、扬武号巡洋舰
福州船政局所建造之第七号舰 ,1872年4月23日下水,12月完工成军,造价25万4千两。本舰是福州船政局早年所建军舰最耗工费料成本最高的一艘 ,也是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巡洋舰,同时也是福建水师的旗舰 。
"扬武"舰为木质船身无装甲,长58米,宽11米 ,舱深6.4米,吃水5.5米;排水量1393吨。法国进口主机有1130匹马力,顺风航速约15节;装备十三门英国制前膛炮 ,包含1门7.5英寸火炮,2门6.3英寸火炮;乘员147人。
7、飞云号运输船,福州船政局建造之八号舰 ,1872年6月3日下水完工,造价16万3千两 。木质船身无装甲,长63.4米 ,宽9.75米,舱深5米,吃水4米。排水量1258吨;福州厂自制主机马力580匹 ,航速约10节。乘员150人 装备7门火炮 。本舰曾调往北洋及山东服役后又归回福建舰队,1884年中法闽江口海战中还没来得及起锚就被法舰"凯旋"号炮火击沈。
8 、靖远号运输船,福州船政局建造之九号舰,1872年8月21日下水完工 ,造价11万两。木质船身无装甲,长50.6米,宽8米 ,舱深4.3米,吃水3.6米;排水量572.5吨,350匹马力航速约8节 。乘员118人 ,装备2门160毫米,2门40磅炮。本舰原属福建舰队,於1879年1月拨归南洋舰队驻防南京。
9、永保号运输船 ,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二号舰,1873年8月10日下水完工,造价16万7千两 。木质船身无装甲 ,长63.4米,宽9.75米,舱深5米,吃水4.2米;排水量1353吨;福州厂自制主机有580匹马力;乘员150人 ,装备六门火炮。
10、海镜号运输船,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三号舰,1873年11月8日下水完工 ,造价16万7千两。木质船身无装甲,长63.4米,宽9.75米 ,舱深5米,吃水4.2米;排水量1358吨。福州厂自制主机有600匹马力,航速约9节 。装备1门160毫米火炮 ,2门120毫米火炮。乘员180人。
11 、琛航号、大雅号运输船:福州船政局建造,"琛航"舰於1874年1月6日完工,为该厂之第十四号舰;"大雅"舰则在同年5月16日完工 ,为福场之第十五号舰;每艘造价16万4千两 。木质船身无装甲,排水量1391吨,长63.4米,宽9.75米 ,舱深5米,吃水4.4米;580匹马力,航速约9节;乘员150人 ,装备2至3门炮。
12、元凯号炮舰,亦称通报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六号舰,1875年6月4日下水完工 ,造价16万2千两。木质船身无装甲,长62.1米,宽9.8米 ,舱深5米,吃水4.2米;排水量1258吨;580匹 马力,航速约10节 。 乘员98人 ,装备1门160毫米炮,4门40磅火炮。
13 、艺新号炮舰:为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吴德章、汪乔年等首次自行设计建造之舰船,为福厂之第十七号舰。
1876年7月10日完工成军,造价5100两 。木质船身无装甲 ,长36米,宽5.1米,舱深4米 ,吃水2.4米;排水量245吨。马力200匹,航速9节;乘员88人,装备5门火炮。
14、登瀛州号炮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八号舰 ,亦由船政学堂学生所设计;1876年6月23日下水,9月15日完成测试成军,造价16万2千两 。木质船身无装甲 ,长62米,宽10.2米,舱深5米 ,吃排水量1258吨,吃水3.35米;580匹马力,航速约10节。乘员158人,装备1门160毫米炮 ,4门 120毫米炮。
15 、泰安号炮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九号舰,1876年12月2日完工下水 造价16万2千两。木质船身无装甲,长62.3米 ,宽10.2米,舱深5米,吃水3.35米;排水量1258吨 ,马力580匹,航速约10节 。乘员180人,装备10门火炮。
16、威远号炮舰
是中国的第一艘铁肋楢木壳船 ,铁肋是由法国进口,主机则由英国采购,交福州船政局装配 ,为其建造之第二十号舰。1877年5月15日完工下水,造价19万5千两 。舰身长66.3米,宽9.5米,舱深5.4米 ,吃水4米;排水量1268吨;750匹马力,顺风航速约16节。乘员124人,;装备1门7英寸火炮 ,6门4.7英寸火炮。
17、超武号炮舰,亦称通报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一号舰,1878年6月19日完工下水 ,造价20万两 。铁肋木壳船身,长66.2米,宽9.48米 ,舱深5.5米,吃水4.3米;排水量1268吨。自制仿制"威远"舰之进口主机有750匹马力,航速约11.5节。装备1门190毫米火炮 ,4门50毫米火炮,乘员84人 。
18、康济号训练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二号舰,1879年7月21日完工下水,造价21万1千两。木质船身无装甲 ,排水量1310吨,长66.2米,宽9.5米 ,舱深5.4米,吃水4.2米;750匹马力,航速12节;乘员124人 ,管带为游击编阶;装备11门火炮。
19 、澄庆号炮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三号舰,1880年10月完工下水,造价20万两 。长66米 ,宽9.5米,舱深5.4米,吃水4.3米;排水量1268吨 ,马力750匹,航速12节;乘员84人,装备6门火炮。
20、开济号巡洋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四号舰,1883年1月11日完工下水 ,造价38万6千两。铁肋双木壳舰,舰艏装有冲角;长81米,宽11米 ,舱深7.7米,吃水5.58米;排水量2153吨;三座燃煤锅炉,水平式蒸汽主机 ,有2400匹马力,航速15节。乘员183人,装备2门210毫米火炮 ,6门120毫米克虏伯式火炮,两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
21、横海号炮舰:福州船政局根据法国设计蓝图而建造,为其建造之第二十五号舰
1884年12月18日完工下水 ,造价20万两。铁肋木壳船身排水量1230吨,舰身长66米,宽9.5米,舱深5.4米 ,吃水4.3米;750匹马力,航速约11.5节。装备2门150毫米炮,5门120毫米炮;乘员150人 。
22 、镜清号练习巡洋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六号舰 ,与"开济"舰同级,1885年12月23日完工下水,造价36万3千两。本舰亦为铁肋木质船壳 ,舰艏装有冲角;排水量2200吨;长78米,宽11米,舱深7.8米 ,吃水5.8米;马力2400匹,航速14节。乘员213人;装备2门7英寸炮,8门4.7英寸炮
23、寰泰号巡洋舰:"开济"改进型 ,为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七号舰,1886年10月15日完工下水,造价36万6千两 。铁肋木质船壳,舰艏装有冲角;舰长81米 ,宽11米,舱深7.7米,吃水5.58米;排水量2200吨 ,240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2门150毫米炮,5门120毫米炮 ,4挺机枪与两具鱼雷发射管;乘员213人。
24、广甲号巡洋舰
钢肋木质巡洋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二十八号舰,1887年完工,造价22万两 。舰长66米,宽10.3米,舱深5.4米,吃水4.3米,排水量1296吨;英国三段膨胀式蒸汽主机具备1600匹马力,航速14.2节。乘员145人,装备2门150毫米主炮,4门120毫米火炮。
25 、平远号巡洋舰:全钢巡洋舰,为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首次自行设计建造之全钢甲军舰;她是福厂之第二十九号舰,亦为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登峰之作 。
本舰於1888年1月29日完工下水,造价52万4千两.
舰身长60米,宽12米,舱深6.5米,吃水4米;排水量2150吨,最厚处装甲8英寸;两部主机23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乘员145人,管带为都司阶;舰艏装备1门254毫米克虏伯主炮,船舯后方两侧各装备1门150毫米克虏伯炮,另有8门3磅(47毫米)火炮与4支460毫米鱼雷发射管。
26、广乙号巡洋舰、广丙号巡洋舰
猎舰(即鱼雷巡洋舰),钢肋木质,"广乙"为福州船政局之第三十号舰,於1889年8月28日完工下水;"广丙"则为福州船政局之第三十二号舰,於1891年4月11日完工下水;每艘造价20万两.舰身长80米,宽9.3米,舱深5.6米("广丙"5.7米),吃水4.2米;排水量1110吨("广丙"1030吨). 三座锅炉两部往复式蒸汽主机马力2400匹双轴推进,航速17节;乘员110人,管带为守备阶。装备3门120毫米火炮,4门3磅(47毫米)炮,4支460毫米鱼雷发射管 。
27 、福靖号巡洋舰,一称穹式钢甲猎舰又称鱼雷快船或鱼雷钢甲巡洋舰 ,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三十三号舰,1893年11月完工下水,造价20万两。舰长70米 ,宽8米,舱深5.7米,吃水3.8米;排水量1030吨,甲板有1英寸 ,指挥塔有2英寸之装甲。两座水平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马力2400匹,航速16.5节 。舰桥左右两侧装备150毫米火炮各1门 ,舰尾120毫米炮1门,4门37毫米速射炮;四具位在水面上之鱼雷发射管分别在舰首(两管)与船尾之两舷侧。
28、通济号训练巡洋舰: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卅四号舰,1893年开工,1894年 完工,造价110万银元。钢质船身,舰长77米,宽10.6米,舱深11米,吃水5.5米,排水量1900吨,载货600吨;四座燃煤锅炉,一部双缸往复式蒸汽主机产生16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0.5节. 乘员军官23人,士官兵190人
29、福安号运输船:"通济"同级,但以运输舰成军,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三十五号舰,於1897年完工,造价20万两 。
长72.5米,宽9.8米,舱深7.3米,吃水4.9米,排水量1700吨。16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0节。乘员105人,装备2门57毫米炮,2门37毫米炮 。
30 、驱逐舰:建威号,建安号
是福州船政局在法国技师Doyere的指导下以法国零件所建造, 每艘造价63万7千两;是福州船政局的登峰之作。"建威"於1899年1月29日下水,为福厂建造之第三十七号舰;"建安"於1900年三月三日下水,为福厂建造之第三十八号舰。
排水量为871吨,钢质船身部份有1英寸之装甲;长78.6米,宽8米,舱深4米,吃水3.5米 。八座Normand厂之燃煤锅炉,法国地中海厂制造的三汽缸直立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6500匹马力航速达23节。乘员139人;装备有1门100毫米主炮,3门9磅炮(65毫米),6门1磅(37毫米)炮;并有两支360毫米鱼雷发射管。
31、惠吉号兵轮:江南制造局於1867年迁往高昌庙开始造船业务后所建造的第一号舰。本船於1868年7月23日完工 ,造价81400两;原由曾国藩命名为"恬吉"后改现名 。本船为木质船身,长56米,宽8.3米 ,吃水2.4米;货物装载量600吨,392匹马力,速率9节;装备9门火炮。本舰为明轮船。
32、操江号运输舰: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的第二号舰,1869年五月完工,造价83305.9两;是中国第一艘自制的「暗轮」船(即螺旋桨在水下的轮船).
本舰亦为木质船身无装甲,长55米,宽8.5米,吃水2.7米;排水量950吨,载货640吨;425匹马力航速约 9节 。装备4门160毫米口径炮;乘员91人。
33、测海号兵轮: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的第三号舰,1869年9月1日完工,造价82736.5两。木质船身无装甲,长53.3米,宽8.5米,吃水3米;排水量730吨,431匹马力航速约12.5节 。装备15门120毫米口径炮,乘员117人
34 、威靖号兵轮: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第四号舰 ,1870年8月1日完工,造价11万8千两。木质船身,长62.5米,宽9.3米 ,吃水3.35米;排水量1000吨,两座燃煤锅炉往复式蒸汽主机,605匹马力 ,航速12.5节。装备15门120毫米口径炮,乘员142人 。
35、镇安号炮舰: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第五号舰,1872年4月18日完工 ,造价35万5千两。三根主桅木质船身无装甲,长91.5米,宽12.8米 ,吃水5.8米;排水量2800吨。水平式蒸汽主机有1800匹马力,航速约12节 。装备2门210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 ,2门120毫米克虏伯炮;另配有轮机舢舨1艘,桅帆舢舨8艘;载运兵员可达500人。
36、驭远号炮舰: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第六号舰,1875年8月1日完工成军,造价31万9千两。三根主桅,木质船身无装甲 ,长91.5米,宽12.8米,吃水5.8米;排水量2800吨。两座燃煤锅炉 ,水平式蒸汽主机,有1800匹马力,航速约14节 。
37 、金瓯号小铁甲炮船: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钢板船 ,1876年完工,造价6万3千两。排水量195吨,舰身长32米 ,宽6米,吃水2米;炮塔等部位有2.75英寸的装甲。马力200匹,乘员53人,舰艏装备一门6.7英寸固定之克虏伯炮 。
38、保民号巡洋舰: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继"金瓯"号之后建造的第二艘钢板船 ,1885年完工,造价22万3千两。排水量1477吨,舰艏装有冲角;舰长64米,宽11米 ,吃水4.4米;六座锅炉19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节。乘员120人,装备1门6.7英寸,1门6英寸 ,7门4.7英寸炮4挺机枪;於1914年在两舷加装了鱼雷发射管,乘员165人 。
39、广庚号浅水炮舰,也称铁肋穹式快船,;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三十一号舰,造价6万两,1889年五月卅日下水完工。
钢木复合船身长44米,宽5.85米,舱深4.4米,吃水2.86米,排水量316吨,440匹马力航速14节。装备一门4.7英寸火炮,一门12磅炮 。
清政府建立的三支现代化海军分别是哪三支
作者:库夏娜 1894年7月25日 ,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清军护舰舰队,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提到甲午海战 ,北洋舰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和1895年的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都十分活跃,尽管损失惨重 ,却也给日军造成一定打击 。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甲午海战中日本方面是「联合舰队」,中国却只有北洋舰队出战。难道当时中国没有一支「南洋舰队」吗? 第一支近代海军 早在1875年,清廷就决定着手分建北洋 、南洋、粤洋三支海军。南洋海军驻扎江苏、浙江各海口 ,由南洋大臣沈葆桢督办建设。当时,清朝在上海 、福建都有造船厂,为发展海军提供了物质基础 。 沈葆桢 南洋海军的主力舰艇 ,有从德国购买的「南琛」「南瑞」两艘巡洋舰,排水量1950吨,速率13节 ,共花费70万两;还有向福建订购「澄庆」「驭远」「横海」「登瀛洲」等兵轮,建造「开济」等三艘快船。到1880年左右,南洋属下的军舰 ,不包括福建舰队,也已有大小十几艘。 在这段时间内,南洋海军要比北洋更强大 。1883年朝鲜变乱中 ,南洋即派遣三艘军舰支援尚未成军的北洋。南洋海军历史上一共购买、建造了约35艘船只,总排水量32500吨。 南洋舰队开济号 成军后的南洋海军很快面临实战考验,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令北洋、南洋分派军舰支援 。李鸿章仅派两艘到上海 ,没发挥什么作用。南洋舰队却大举动员,派出开济 、南琛、南瑞、澄庆、驭远五艘主力舰,从吴淞口南下。 在石浦之战中 ,澄庆 、驭远遭到法军杆雷艇夜袭而沉没,其他三舰参与了1885年初的镇海保卫战,协助岸防清军击退法军进犯 。 南端巡洋舰 派系斗争的棋子 然而 ,海军始终是清末政治角力场的重要棋子。从发展脉络上看,北洋是淮系势力,南洋则属于湘系 ,内部又有福建分支。清朝朝廷中央当然乐于看到地方实力派对立,导致矛盾更加复杂,延缓了海军发展 。 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 ,以李鸿章为会办,意味着开始全力发展北洋海军。按照原来的海军建设计划,南北洋都应购入铁甲舰。可是,李鸿章打着「先成一军」的名义 ,将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全部归入北洋属下。 北洋外购了流行一时的「蚊子船」四艘:「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南洋也托李鸿章同样购买四艘,结果等新船造好 ,李鸿章竟自己留用,而将龙骧等四艘旧船拨给南洋 龙骧号 经过李鸿章等竭力经营,北洋成军后 ,一度号称「亚洲第一舰队」 。在清朝看来,既然北洋舰队如此强大,又何必经营南洋呢? 1885-1895年间 ,南洋海军不仅很少添置舰船,原有的军舰也损失不少,有的触礁沉没 ,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因经费紧张裁撤,有的改作训练舰或运输船,失去战斗力。 从瞎指挥到裁军 因为拨款不足 ,南洋海军的军舰大多数是上海、福建造船厂的国货,外购的也多是「蚊子船」 、炮艇等小型军舰。 本来清朝造船工业水平就不及国外,沈葆桢还本着西方17世纪武装商船式的海战思路瞎指挥 ,要求造船「半兵半商」,军民两用,实际产物几乎等于加装火炮的运输舰 。还有的舰船干脆就是商船改装。 沈葆桢的接任刘坤一 沈葆桢的后任也令人哭笑不得。1880年出任南洋大臣的刘坤一 ,不知为何,对铁甲舰有一股本能的反感 。李鸿章筹资购铁甲舰,他冷言冷语说「金甲、银甲亦属无济」。在他看来 ,南洋就是有铁甲兵轮,也过于笨重,对福建、广东鞭长莫及。 左宗棠也认为 ,购买铁甲舰进行大洋决战毫无把握,不如造些敏捷快船防守沿海要地 。他凭直观感觉,认为铁甲船主要用于撞击敌舰,而且笨重 、行驶缓慢、易遭炮击。他甚至认为李鸿章倡导购买铁甲舰 ,是受了英国人出资的《申报》蛊惑。 李鸿章 结果,北洋舰队拥有定远、镇远两艘明星铁甲舰时,南洋海军质量最好的开济 、寰泰等舰都是铁胁双木壳船 ,一度排水量最大的驭远,仅为木质兵轮 。 甲午战争前,南洋海军甚至遭遇了一回「裁军风波」。光绪十七年 ,有官员建议,将南洋海军开济等六艘主力舰裁撤,每年可节省50万两维护费用 ,积累10年以500万两另造铁甲坚船。 刘坤一当然极力反对,不过提出的理由十分喜感:开济等舰虽然战斗力远不如定远、镇远,但似乎还可与北洋的超勇、扬威相当(这两艘是北洋舰队战斗力最差的);南洋军舰虽不能与敌船角逐海上 ,依附炮台守卫海口也未尝不可;南洋兵轮还可以弹压民乱 、巡逻、缉私、保护漕运等。 各派妥协之下,南洋海军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每年节省出18万两购舰专款 。在轻视铁甲舰的指导思想下 ,南洋海军向德国订购了四艘鱼雷快艇。 北洋定远舰 正因如此,甲午战事紧张之时,李鸿章还是以「南省兵轮不中用 ,岂能吓倭」为由,拒绝了南洋海军援助。撇开派系问题,南洋舰队的实力也确实太弱小了 。当时南洋舰队主力仍为六艘排水量1900-2200吨、速率不超过15节的「巡洋快船」。开济等舰比北洋舰队中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更为落后 ,更不用说对抗吉野等凶悍的日舰。 当时甚至连南洋新订购的四艘德国鱼雷艇也未到货 。至于其他的蚊子船和旧式木质轮船,战斗力几乎可忽略不计。按光绪初年的海军计划,南洋连一艘主力舰都没有 ,直到最后仍未达到成军标准。 日本吉野号 因此,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毫无作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 ,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并非全无存在感。原属南洋海军的「操江」号,后调入北洋,于丰岛海战时执行运输任务,不幸轻松送了人头 ,向日舰挂白旗投降,成为日军虏获的第一艘清军军舰。 近代海军梦的落寞 甲午战争不仅毁灭了北洋舰队,也令清 *** 对海军失去信心和热情 。人们不再指望依靠大舰巨炮装点门面。另一方面 ,南洋海军的中下级军官素质十分低劣。他们难以妥善管理和保修,经常造成各种军舰意外,触礁 、自爆、互撞 ,不一而足。 在糟糕的维护下,南洋海军战斗力进一步丧失,仅有三艘军舰可用 。1909年 ,清廷将所有军舰统编为巡洋、长江两舰队,南洋海军正式成为历史。 南洋保民舰 由于并未经历黄海海战 、威海卫之战那样的高强度战斗,南洋海军得以避免北洋舰队的下场 ,却也免不了曲终人散的凄惨结局。尽管南北洋海军都装备了近代化的军舰,但他们本质上仍是一支封建军队,不可避免地在新世界的洪流中走向灭亡 。
是四只,分别是广东海军、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福建海军。
1、广东海军
广东水师,也叫广东海军 ,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直接建立在旧绿营水师编制的基础之上,长官为广东水师提督 ,受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
广东海军的特点是成立时间早,舰船数量多 ,种类繁杂,规模小 。但仍是装备近代化舰船。甲午海战前,广东海军的旗舰是广甲号无防护巡洋舰。
与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并称中国第一批近代化海军 。宣统元年与其他三支舰队合并为长江舰队和远洋舰队。
2 、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 ,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 ,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 、法国、俄罗斯、德国 、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1895年4月17日 ,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1909年合并为巡洋舰队。
3 、南洋海军
南洋水师,又称南洋海军 ,或称南洋舰队,职责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由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在经营福建船政的同时筹办南洋海防 。
1884年初具规模,至甲午战争前 ,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
1888年,正式成军。在1909年南北洋海军合并后,作为独立舰队的存在正式消失 。
4、福建海军
福建水师又称福建海军。
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阿思本-李泰国舰队因指挥权问题故不在其列) ,由福州船政局节制。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 。
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规模,实力均为国内之首。驻防福建沿海 ,主要舰船由船政工厂自制,因此又称船政水师。
扩展资料:
四大海军的主要战役介绍:
1 、马江海战
1884年8月22日,法国东京舰队突然偷袭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被迫仓促应战 。
由于装备老化落后,实力差距巨大,福建水师的火炮对法国舰队的铁甲基本没有威胁 ,而法国舰队所配置的重炮,则轻易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肋甲板。
海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就有 扬武、济安、飞云 、福星、福胜、建胜 、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 ,另有伏波 、艺新两舰自沉。
19艘运输船全部沉没,水师官兵殉国者七百六十人。结果福建水师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
2、广州保卫战
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 ,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 ,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 ,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1841年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 ,虎门炮台最终失陷。
2月26日,英军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 ,溯珠江直逼广州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
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 ,挈火箭 、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5月22日英军2400人反攻 。清军溃退。
1841年5月24日 ,英军向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 ,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
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 ,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 ,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了广州 ,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 。
3、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 ,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
4 、镇海保卫战
镇海位于甬江口 ,自古就是海防重地,南北岸分别有招宝山、金鸡山两座炮台守卫,港口经过堵塞,入口极窄 ,且港内原就有“超武”、“元凯”2舰驻守,因此极为易守难攻。
3月1日上午,法军汽艇驶入镇海口侦察 ,被招宝山炮台击退,下午3时,法军“尼埃利”号巡洋舰开炮攻击招宝山炮台。
中国守军奋勇还击 ,港内的“开济 ” 、“南琛”、“南瑞”亦开炮攻击法舰,“尼埃利 ”号接连中弹,前桅被打断 ,舰身遭到重创,被迫退出战场,南下修理 。剩余的3艘法国军舰只得后退下锚。
初战告捷后 ,为防法国鱼雷艇偷袭,南洋三舰统帅吴安康派出3艘舢板,各装1门格林炮,在镇海口外彻夜巡逻。3月2日晚8时 ,法国鱼雷艇果然前来偷袭,遭到巡逻的舢板痛击,狼狈逃出 。
1885年3月3日上午 ,1艘法国军舰再次袭击镇海口炮台,遭到中国守军猛烈炮击,船桅和烟囱被招宝山炮台炮火击中 ,舰艉被“南琛”、“南瑞”击中,冒着黄烟逃出港外。
法军在数次攻击失败后,总结出了经验 ,将军舰驶至南洋3舰火炮射程外,集中攻击镇海口南岸的小港口炮台。
而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此前早已将该炮台的火炮撤出,仅在炮台内设置一些旗帜作为疑兵 。法国军舰未能觉察 ,自以为得计,对该炮台狂轰了数天,浪费大量弹药。
自此以后,法国舰队便无计可施 ,只得每日在港外游弋,直至中法停战,再未敢入侵镇海。南洋水师3舰配合镇海守军 ,最终取得了镇海保卫战的胜利 。
百度百科——广东水师
关于“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具菊]投稿,不代表幺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yhz.net/yaoyao/48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幺幺号的签约作者“具菊”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定...
文章不错《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内容很有帮助